概况
辽宁省,简称“辽”,省会沈阳,辖14个地级市,其中副省级城市2个(沈阳、大连),位于中国东北地区南部,南临黄海、渤海,东与朝鲜一江之隔,与日本、韩国隔海相望,是东北地区唯一的既沿海又沿边的省份,也是东北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地区对外开放的门户。
辽宁是中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,是全国工业门类较为齐全的省份之一,是中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沿海省份之一,也是中国近代开埠最早的省份之一,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,新中国工业崛起的摇篮,被誉为“共和国长子”、“东方鲁尔”。2013年8月31日在辽宁召开了全国第十二届运动会,吉祥物为斑海豹“宁宁”。
人口
截至2010年,辽宁省总人口为4374.6323万人。其中男性人口为22147745人,占50.63%;女性人口为21598578人,占49.37%。
总人口性别比(以女性为100,男性对女性的比例);0-14岁人口为4996977人,占11.42%;15-59岁人口31998594人,占73.15%;60岁及以上人口为6750752人,占15.43%,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4509441人,占10.31%。
具有大学(指大专以上)程度的人口为5234081人,占总人口比例为11.69%;具有高中(含中专)程度的人口为6469305人;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为19829444人;具有小学程度的人口为9364681人(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、肄业生和在校生)。
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27167928人,占62.10%;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16578395人,占37.90%。
行政区划
截止到2006年底,全省下设14个省辖市、17个县级市、27个县(其中8个少数民族自治县)、56个市辖区。
辽宁省行政区划 |
|
市别 |
市辖县(市)区 |
(副省级) |
|
(副省级) |
|
|
交通
铁路
光绪十七年五月(1891年6月),京山铁路从山海关开工。光绪十九年四月铁路修筑延伸至辽宁境内,这是辽宁修筑铁路之始。此后由于发生战争,工程时断时续,直到光绪二十九年八月(1903年9月)才修到新民,称北宁铁路,后改称京奉铁路。
光绪三十四年(1908年),修建连山(锦西)站至葫芦岛港铁路。截至宣统三年(1911年)底,辽宁境内建成铁路干线4条,支线3条,总长度约1400公里,分属于中国(当时为清政府邮传部)和日本(“满铁”)管理。
民国11年(1922年),张作霖宣布东三省自治,积极扩充军备,修建铁路,与南满铁路相对抗。成立了官商合办的奉海铁路公司,奉海铁路是辽宁历史上依靠自有资金修建的第一条铁路。
至1952年末,沈阳、锦州两局共修复线路2006公里,其中复线793.2公里,使沈山线通过能力由38.9对提高到49.6对列车,提高27.5%;沈吉线的沈(阳)梅(河口)段由12对提高到32对,牵引能力上行提高到1600吨。同时,加强养护维修工作,推行苏联养路、养桥的先进经验,提高了线路桥梁质量。1950年5月1日,按照中苏两国政府协定,在哈尔滨成立中国长春铁路管理局,下设5个分局,辽宁境内有沈阳、大连两个分局。该体制运作到1952年底苏联政府将中长铁路无偿移交给中国政府止。
至1985年末,辽宁境内共有铁路营业站387个,其中:特等站2个(沈阳、苏家屯站),一等站14个,二等站23个,三等站48个,四等站282个,五等站18个。
至2014年,辽宁铁路营运里程达到3939公里,密度居全国第一。水运辽宁历史上水路运输比较发达,境内有大小河流360多条,共长约16万公里,其中辽河为境内第一大河,是古代中原通吉林、黑龙江的水陆联运渠道;鸭绿江是辽宁第二大河,为中朝两国的天然界河;大凌河是辽宁第三大河,大凌河谷是古代中原与东北地区交往见诸史籍的最早通道。全省海岸线长而曲折,东起鸭绿江口,南绕辽东半岛,西至绥中万家屯,长达2178公里(不含岛屿岸线),约占全国的12%,旅顺、营口是古代海上交通的重要停泊点。
1985年末,全省有11个营业性港口,102个码头泊位,其中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26个;运输船舶956艘、667687吨位,较1952年分别增长46.8倍和394.78倍,其中地方航运部门12吨位,较1952年分别增长114倍和45.89倍;客轮22艘、15483客位,较1952年分别增长21倍和515倍,其中地方国有企业有客轮7艘、1523客位,较1952年分别增长6倍和49.7倍。已形成以大连港为中心,以丹东、营口、锦州港为两翼,同国内沿海诸港口以及世界5大洲70多个国家和地区140多个港口通航。
陆路
辽宁陆路交通比较发达,到1985年末,全省公路通车里程达33006公里,其中晴雨通车里程达到17588公里,分别较新中国成立初期增长3.17倍和14倍。全省有路面里程达到28660公里,为公路通车里程的86.8%,其中,黑色路面6478公里,水泥混凝土路面90.5公里,高级次高级路面为有路面里程的22.9%。从省会沈阳到各市,各市到92.5%的县通黑色路面,通黑色路面的乡已达522个,占乡(镇)总数的41.5%。每百平方公里拥有公路从1949年的5.38公里上升到22.48公里。全省有公路桥梁7288座、226914延长米,其中永久性桥梁7096座、223910延长米,分别占桥梁总数的98.3%和98.6%,永久性桥梁座数和长度分别为1949年的172倍和66.5倍。
截至2008年10月,辽宁省内高速公路形成了以沈阳为中心枢纽向四周辐射状,通车里程达到2800公里。已通车的高速有:京沈高速、沈海高速、辽中环线高速、沈丹高速、沈吉高速、沈彰高速、沈四高速、阜营高速、丹大高速、丹海高速、丹通高速、桓永高速、庄盖高速、抚通高速、新铁高速、土羊高速、锦朝高速、锦阜公路、铁朝高速、本辽高速、大窑湾疏港路。在建高速公路有阜营高速、沈阳绕城高速(三环)改扩建工程、阜新-盘锦-营口高速北延伸线、建昌至兴城高速和鸭绿江界河公路大桥等。
辽宁主要的机场包括:沈阳桃仙国际机场,大连周水子国际机场,丹东浪头国际机场,锦州小岭子机场,朝阳机场,鞍山腾鳌机场,长海机场,营口兰旗机场(在建),大连金州湾国际机场(在建),锦州湾国际机场(在建)。
辽宁省城市轨道交通主要由沈阳地铁,沈阳有轨电车,大连轻轨,大连有轨电车,沈抚城际铁路,大连地铁,沈铁城际铁路等组成。
经济
2011年辽宁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,GDP突破2万亿元,达到22025.9亿元,按可比价格计算,比2010年增长12.1%,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.9个百分点,实现了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开局,经济总量稳居全国第7位。其中,第一产业增
加值1915.6亿元,增长6.5%;第二产业增加值12150.7亿元,增长14.1%;第三产业增加值7959.6亿元,增长10.5%。生产总值三次产业构成为8.7∶55.2∶36.1。人均生产总值50299元,按可比价格计算,比2010年增长11.6%。
2013年辽宁生产总值27077.7亿元,按可比价格计算,比2012年增长8.7%。其中,第一产业增加值2321.6亿元,增长4.8%;第二产业增加值14269.5亿元,增长8.9%;第三产业增加值10486.6亿元,增长9.2%。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8.7∶53.2∶38.1变为8.6∶52.7∶38.7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1686元,按可比价格计算,比2012年增长8.6%。
卫生
截至2013年末,辽宁有各类卫生机构35622个。其中,医院906个,卫生院1029个,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29个,妇幼保健院(所、站)110个,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139所,村卫生室20006个。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,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52所,社区卫生服务站787所。年末各类卫生机构拥有病床24.2万张,卫生技术人员25.5万人,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0.3万人。